一、腊月二十三天空打雷又下雨有什么征兆?
根据民间有关气象方面的谚语,并无腊月二十三打雷又下雨有什么征兆之说。
可以例举一些民间气象谚语如下:(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2)顶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与十八日若有雨则会继续下)。
(3)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至清明,这段时间雨最多)。
(4)春寒雨多,多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定稀少)。
(5)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天满天白云,则细雨长绵不停之意)。
(6)早春晚播田(立春之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7)春雾暴死鬼,夏雾遭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
(8)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发南风,夏天若发北风即晴)。
测天歌 春雾暴死狗,夏雾涨大水。
罩雾罩得密,披蓑戴斗笠。
露人见晴天,露多报丰年。
春寒雨绵绵,夏寒火烧天。
清明起南风,禾田必大丰。
夏至东南风,六月水横行。
早晨一声雷,雨不过午时。
夏天西北雨,落不过田埂。
小暑雷公叫,鱼虾水坝跳。
雷打小暑头,七月水波飘。
天天钩钩云,三日雨淋淋。
天空马尾云,大雨即来临。
天空起舞浪,地面水满塘。
天上铁钻云,地面雨滩深。
天上瓦块云,日头晒死人。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日月如带枷,无风雨也下。
朝霞伞出门,晚霞顶天行。
傍晚天发黄,大雨打崩塘。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久雨闻鸟声,不久就天晴。
无雨顶山光,有雨亮四方。
下雨天边亮,还要下一丈。
霜雪又加雾,旱得受不住。
节气丰稔歌:正月:岁朝宜黑四边天,火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谚语:大年初一发南风,屋檐底下捞虾蚣。
春寒多雨水,春无三日晴。
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正月逢三亥,湖田变成海。
立春占验歌:先天与后天,不必问神仙。
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
丙寅遭大旱,戌已损田园。
庚辛人不静,壬葵水连天。
雪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处处棉花豆麦宜。
谚语:二月二打雷,稻麦要重锤(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麦丰收)。
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上也不会停,继续有雨)。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若逢大雪旱年来。
但逢此日晴明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谚语:1、雨打梅头,无水饮牛。
2、腊月有雾,无水做酒醋。
3、十二月南风现报雨(十二月间若发南风,则马上有雨下)。
4、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
5、罩雾罩不开,戴笠披雨衣(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雨衣)。
6、送神风,接神雨(十二月二十四日是诸神上天的日子,这是若发风,则下年正月初四接神下凡是则会下雨之卜测)。
(其它月份略) 另外,民间有传说: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里所说的“灶”,是指灶王爷。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大致有二:一是说灶王爷本是健人氏。
缝人氏钻木取火,开创了中华民族熟食生活的新纪元,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灶王,年年祭灶,馨香祷祝,第二种传说是,灶王爷本为夭上星宿,因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担任九天东厨司命,掌管各家祸福,记下善举与恶行,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案报,至除夕之夜再返回人间,踢福或惩恶。
于是便有腊月二十三辞灶和除夕接灶的习俗。
获阴民间信奉第二种传说,接灶没有什么特殊仪式,这里单说“辞灶”。
早在腊月二十三前几天,就把厨房里张贴灶王爷画像的地方侧洗一新,这叫给灶王爷“洗脸”,再到集上请(说“请”不说“买”)来灶王爷画像。
腊月二十三晚饭后,把面像临时钉在洗过脸的地方(这时离除夕还有七八天时间.还不正式张贴画像)。
在画像前摆一香案,摆上菜、酒、火烧及各种供品。
值得注意的是,过年祭祖、敬神主要食品不是馒头就是水饺,唯独辞灶时给灶王爷吃的是火烧,这可能是灶王爷上天庭路途遥远,火烧这种食品水份少,不至于在路上早早饥饿。
辞灶仪式开始,全家人集中在厨房里在灶王爷前肃立,先由家长焚香烧纸,焚香烧纸时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说,这一年在灶王爷的关照下,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希望灶王爷到天庭对玉皇大帝多加美言,回来后广降吉样,焚香烧纸毕,全家叩头。
辞灶时,香案上摆的其他供品还有山楂、柿饼、红枣和麦芽糖(麦芽糖做成圆形饼状,俗称糖瓜儿)。
山楂、柿饼与红枣是蒙阴的土特产,做为一家之主的灶主爷理应享受,但为何要吃糖瓜儿?据说是因为糖瓜儿特粘,这样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至于在玉帝面前信口雌黄。
这当然是从朴素的农民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小聪明,试想,灶王爷的嘴被封住了,不能说话,那“上天言好事”岂不也落空了。
二、年初一打雷老辈人有什么说法?
在农村偶尔会听见老人说一句话“正月打雷,遍地生贼”。在农村这句话很少有年轻人知道,只有老人可能还会默默的笃信着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了呢,它又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呢?
“正月打雷,遍地生贼”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如果这一年正月就开始打春雷,那么这一年必定盗贼横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迷信的说法,其根据源于一个我们熟知的日子。我们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传说二月二是玉皇大帝正式开始新一年工作的时候,如果正月打雷的话,就意味着玉皇大帝要提前上班。我们都不愿意提前上班,更何况日理万机的玉皇大帝,也必然会有情绪,天神有小情绪,人间也就跟着遭殃了,这一年收成不好,吃不饱肚子的人为了活下去也就会铤而走险。
这种说法显然是人们臆造出来的故事,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过老人既然都这样说,正月里打雷究竟对一年的收成有没有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文献上没有记载,就连我的爷爷自己都说这没有影响,即使赶上正月打雷,他仍旧像往年一样按时下地,只不过比往年早了一些,因为春雷和春雨比往年来得早了。
听爷爷这样一说我貌似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说出这样的话。往年大多都要等到农历二月甚至三月才能等到第一场春雨,这也就说明春耕可以等到二月或者三月再开始,但是遇到正月打春雷的年景,就意味着休息的时间呗提前终止了,人们自然会有情绪,而自己又不能说自己不愿意种地,只好借着根本不存在的玉皇大帝的嘴抱怨一下。这是农民无奈的表现,也是朴实的田园生活所衍生出的一种田园文化。
在农村有很多谚语,这些谚语有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值得农民借鉴以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而另一些没有科学道理的谚语也不全是文化的糟粕,其中有很多就像“正月打雷,遍地生贼”一样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自我调节的一种心理安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样因靠天吃饭的无奈而产生的谚语也随之很少被人提及了。
三、除虫风俗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字面意思比较有趣的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然后打雷惊醒蛰居动物,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那么有客家民间惊蛰节气习俗,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如湖北土家族民间有射虫日,于惊蛰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的仪式。又如如浙江宁波惊蛰扫虫节,农家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巫术仪式,将一切害虫的扫除。
在民俗中,扫帚什么都能扫,如扫除妖魔鬼怪、扫魂、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民间旧时送葬,棺材后头挂把扫帚,用来扫魂,以免死者把魂留下。如遇上虫害,江浙一带就家家户户纷纷将扫把插到田头地间,以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与客家炒虫类似的传统。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故俗语称炒虫炒豸,煞(煮)虫煞豸。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因此客家先民主张早期灭虫。惊蛰日,汀州客家还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饺吃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四、雷公马就是壁虎吗?
雷公马,又名马鬃蛇、盐蛇,是一种变色树蜥。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树林、草丛等坡地,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鬣蜥科、树蜥属、变色树蜥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树林、草丛等坡地,是宝贵的中药材。为树栖动物,野外常见于森林边缘,经常出现在人类干扰较大的环境中,如城市行道树、田园篱笆和民居院落等处。在海南岛广为分布,是海南岛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蜥蜴。雷公马是海南岛地区居民对分布于海南岛的一种变色树蜥的叫法,因古时当地居民流传雷公马咬人时一定要等到打雷时才会松口,故以为它是雷公的坐骑,把它称之为"雷公马"。
而壁虎是蜥蜴的1种,又称"守宫"。西南地区称“四脚蛇”、“巴壁虎”,"巴壁蜥"等。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
雷公马和壁虎都是蜥蜴类型的爬行动物,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雷公马不是壁虎。
五、春天前的三个节气?
春天前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