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青天姓什么名字?
姓包,名字为拯,意为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意思。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公正廉洁,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老百姓伸张正义,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在其担任开封府府尹一职,查办了狸猫换太子,陈世美抛妻弃子等多个案件,维护了朝廷律法!
二、包青天真实名字叫什么?
包青天原名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諡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於世,被後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中国民间信仰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後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亦称森罗殿主及阎罗天子、包府千岁、文曲星君。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後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後人亦称「包龙图」。此外,其形象传说为黑面,故此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以包公为主人公。相传为文曲星转世,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称号。但是在历史中,他的皮肤并不黑,只是为了塑造铁面无私的形象,剧中才把它的脸变黑,到了现在许多人反而认为他原本就是黑脸。
民间传说包公任开封府尹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与有足智多谋的公孙策和「御猫」之称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之南侠展昭为左右文武助手,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在皇室,有八贤王赵德芳撑腰;在朝廷,有丞相王龄为其後盾,并拥有太祖(赵匡胤)御赐尚方宝剑,有「先斩後奏」之权,连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都得畏他三分,因此不论皇家贵族、朝野官宦,乃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均使正义得以伸张,真正落实「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开封府大堂,有常设三口铡刀:龙头铡(火龙铡)专铡无道谋逆之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文武贪浊污恶之百官,而狗头铡(犬头铡 )专铡穷凶极恶之平民百姓,三口铡刀亦有先斩後奏之权。传颂的案件包括《铡美案(铡驸马)》、《狸猫换太子(打龙袍)》、《铡庞昱》、《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陈州糶米》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拦路喊冤(趁包公坐轿出巡时拦路向包公申冤)、击鼓鸣冤(传说开封府公堂门前有一鼓,任何人击鼓後,包公便会升堂聆听喊冤者的冤情
三、包青天是哪里的人?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关于包拯,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如《少年包青天》、《七侠五义》、《包青天》等,在戏剧之中,包青天也是众所周知的形象之一,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离奇曲折的故事也与包拯密切相关。抛开这些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从正史之中去寻找答案。包拯的事迹见于元代脱脱等人编撰的《宋史》列传第七十五之中,里面对包拯的生平和履历做了详细的介绍,关于包拯其人,有这样几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1. 孝顺双亲。包拯中进士之后,先是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但由于父母年迈,包拯为了能就近照顾双亲,恳求在家乡附近任职,故改去监和州税,可是父母仍不愿让包拯离开,包拯于是辞官归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又在父母的墓室旁筑庐居住,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2. 吏治清明。包拯历任天长知县、端州知府、殿中丞、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在任期间,无不勤勤恳恳,清正廉洁,敢于向朝廷提出自己施政的建议并付诸实施,是一个理政有方、清正廉洁之人,是北宋知名的能臣。除了这些事迹之外,《宋史》之中还对包拯做出了很高的评价,里面称“(包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可见,虽然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对包拯的事迹有所夸张和放大,但包拯本人的形象确如那些作品中描写的那样,是一个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不假辞色,不结党、不营私,一心为国为民的忠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