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除了知乎,未经本人允许,不得非法转载!)
新加坡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他們的食物也如此。
新加坡當地的華人飲食圈中,當年很多福建、廣東、海南人下南洋謀生,也帶去了很多當地美食,而且在當地也發展出很多變化和因地制宜的改良。加上當地馬來人的飲食、還有去新加坡打工的印度人,比如出名的小印度,還有菲律賓人、印尼人等等,再加上新加坡作為非常現代化的城市,高品質的西餐更是不勝枚舉。
我覺得我每次去新加坡,都有很多朋友帶我各種吃,雖然新加坡地方很小,但是,我去過這麼多次,List 上還是有很多,還有很多心心念念還想再吃的。新加坡餐飲水平很高,就算是一個人閒逛,隨便走進一家都不會差。
我們主要給大家說說新加坡的傳統美食吧!
1.辣椒螃蟹
辣椒螃蟹是一位叫做徐炎珍的新加坡華人發明的,最初是想煮給挑嘴、愛吃的老公和孩子吃。所以創新的加入小朋友愛吃的茄汁,在美食家老公的建議下,再加少許辣椒,提升味道的層次。
她的餐廳是叫東皇大酒樓,這裡的辣椒蟹味道甜中帶辣,和上雞蛋的辣椒醬汁除了是下飯良品,也可以要幾只炸饅頭來對付之。用上的蟹品質也佳,肉質鮮甜之餘,豐美的蟹羔跟辣椒醬汁同吃就更滋味。在這裡吃蟹有「大」或「小」之分,人少來的話來一只小的也能吃得滿足。
其它正宗道地的辣椒螃蟹,选择还真不少,单是东海岸公园海滩的东海岸海鲜中心,就集中了三家老字号海鲜餐馆,包括无招牌海鲜餐馆 (No Signboard Seafood Restaurant) 、珍宝海鲜楼 (Jumbo Seafood) 和长堤海鲜楼 (Long Beach Seafood)。
同時,黑胡椒螃蟹也是新加坡當地非常出名的,非常值得一試!
2.肉骨茶
肉骨茶 – “肉骨”如其名,是以带肉的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而“茶”字则是源自其中药成分(华人多称含药材成分的饮料为“茶”,例如凉茶),故后来被称为“肉骨茶”。小吃本身并不含茶叶。
肉骨茶是潮州人帶去的美食,當時下南洋的這群人工作都非常辛苦,潮州人習慣在工作后,來一碗肉骨茶,其他地方的華人覺得潮州人工作精神特別好,懷疑他們是喝了肉骨茶的原因,而且當時排骨非常廉價,所以肉骨茶開始變得非常風靡。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不是特別鍾愛肉骨茶,因為白胡椒味道太重,不過喝完全是覺得血液流通,非常暢快。特別是在新加坡這種熱帶國家,能讓你吃的滿身汗直流!可以想像為什麽能讓辛苦勞作的工人們精神大振了!
亚华肉骨茶
這是兩姐妹開了50多年的一家店,亞華也就是她姐姐的名字,因為總是被老客人叫做“阿華!阿華!”
亚华的肉骨茶是正宗潮式肉骨茶,汤底以蒜头粒、胡椒及酱油等配料,把大骨头和龙骨一起熬煮汤底足四五小时,再用高汤来烹煮排骨和肉骨,骨头的鲜甜都释放到汤里。至于肉骨和排骨,它们散发浓郁肉香,略肥带筋的肉。欧南园亚华肉骨茶也是潮州派茶汤颜色较浅,胡椒没黄亚细加的那么多,虽然还是蛮呛的,但至少比较能接受一点,而且排骨的肉也比黄亚细的软嫩一点。
黄亚细肉骨茶
他们家的招牌肉骨茶是招牌混合肉骨汤,里头有肋排骨肉、排骨,另外在点一份油条加着吃。一端上来就能闻到浓浓的胡椒味,口感上中药味与胡椒味都重,不过中药味并不苦,倒是入喉后有点酸的感觉。
松發肉骨茶
坐落于新加坡克拉码头(Clark Quay) New Bridge Road的松发肉骨茶是家开了40多年的老店,一说这个名号,已成很多新加坡人的集体回忆。这家的肉骨茶走潮州风格,没有药材味道,而是胡椒调味的清汤肉骨茶,汤汁醇香鲜美,令人回味。
我更喜歡吃的是他們家的滷味:鹵雞腳、豬腳,油豆腐皮,粉腸等等
發起人肉骨茶
发起人肉骨茶的胡椒味道也是超级浓郁,虽然汤头看起来有油滋滋一点,但喝起来却不会感觉太油。排骨上的肉也不会太老太柴。作为潮州派的肉骨茶,发起人的茶汤颜色较浅,不过它的胡椒味比起黄亚细和欧南园亚华来说还还是相对要淡一些,而且有比较浓厚的蒜味,排骨肉也比较软嫩,口感很不错。
3.新加坡國民早餐—— KAYA 咖椰麵包,半熟蛋,咖啡
首推亞坤,雖然是家連鎖店,但是我在馬來和新加坡吃過的不少店家中,絕對品質上乘。
這家60多年的老店也不簡單,老闆亞坤十來歲就從海南鄉下走到碼頭,坐船去南洋打工,從來沒接觸過咖啡的他特別辛勤的學習製作,當時下南洋的這些人都吃盡各種苦頭,亞坤每天晚上就在鋪頭的桌面上睡覺,爲了能早點開張營業。老婆就在家熬 KAYA ,那時候都是用煤炭爐子,因為 KAYA 醬雖然不難做,但是十分費工,一份要熬近2小時,因此亞坤的老婆染上肺病,因肺炎去世。現在亞坤由第二代和第三代共同經營。
他們家的麵包還是用古法——炭火烤制,使麵包帶有非常誘人的炭火香。
4.咖喱魚頭
咖喱魚頭在新加坡有好幾種流派:有當地華人口味,還有印度口味。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這家南印度口味的 Muthu’s Curry
那南印度口味跟當地華人的咖喱魚頭的口味有什麽不一樣呢?
華人做的咖喱魚頭,味道比較淡,湯汁比較稀,酸味較重。老闆 Muthu 11歲就從印度來新加坡打工,他將南印度做法 Chettinad 融合到這道菜中,做出來的咖喱魚頭湯汁濃稠,酸辣鮮香。
6. 叻沙 Laksa
結霜橋叻沙
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家依然堅持用炭火煮,因為炭火的火力比較溫和。而且價格不變,小碗2新幣,大碗3新幣。Laksa 的辣椒醬和燙頭都非常難熬~
7.炒粿條
炒粿條是傳統的潮汕地區的家常美食,來到南洋后,發生了很多變化,新加坡人習慣將粿條和油面一起炒,粿條也有黑、白之分。黑色的是加入了當地的甜醬油,使得炒出來的粿條帶有稍許甜味。他們還會放蚶進去炒。
歐南園炒粿條麵
店主有逾三十年的炒粿條經驗,此店也曾於2011年在新加坡舉行的Hawker Street Food Master比賽贏得冠軍
禧街炒粿條
禧街的炒粿条比较原汁原味,做饭传统但又不失创意。面条是用猪油炒的但又不是太油腻,甜酱油味道浓郁但又不会太甜。这家的炒粿条在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调料的味道之间做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该店已有超过40年的历史,曾在新加坡一个小贩中心食物评选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8.炒蝦面
黃埔蝦麵
面上鋪著碎碎的豬油渣及炸蒜頭,吃起來香得要命
9.林志源肉脯
吃過很多香港也好、澳門也好、新加坡也好、馬來也好,他們家肉脯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沒有之一。
他們家堅持只使用後腿肉,一斤足600克。
10.海南雞飯
這是一道海南人祭祖的食品。米飯經常會搓成大圓粒,方便人攜帶。
海南雞飯起源自海南“文昌雞”的說法,已是不爭事實,問題是當地人並沒這個稱謂,所以很多人在早期到海南尋根時找不到“海南雞飯”,就以為那是一道海南人在海外南洋的飲食再創。
文昌雞是海南島上極負盛名的傳統菜式,列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無論筵席、酬神或過年過節的喜慶場合都派上用場。傳統吃法,就是以全雞燙熟白斬為主,配上雞油及雞湯所烹煮成的“雞飯”,再佐以沾醬,與新馬海南雞飯的做法相去不遠。
不過當然,海南雞飯來到南洋,因為水土的不同,一定有它的改變和發展,比如,海南的雞肉相比東亞的雞肉要緊實,南亞的雞肉比較爽滑和鬆軟;米飯部份,南洋基本都是用香米比較多,將新米和舊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煮制;辣椒醬也是經過了很多店家的改良。
天天海南雞飯
這家店一定要趁早去,到黃昏基本都賣光
津津餐室
11.鹵面
這是一道福建人帶到新馬地區的食品,但也是傳到當地后,面目全非。
新加坡的福建鹵面的料非常非常多~
有炸魚、炸魚餅、炸肉丸、滷肉、五香等等
源春驰名卤面他們家在2014年拿到新加坡最佳小食鋪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