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狮的由来?

271 2024-09-19 09:39

一、客家狮的由来?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央太平天国失败后,话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二、猫头瓦片由来?

猫头瓦片,也称猫头鹰瓦片,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屋顶装饰元素。它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物,形状为瓦片上部呈现猫头鹰形状,下部则是翅膀的形状。

猫头瓦片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以下是其中两种最常见的:

1. 避邪辟邪说:猫头瓦片据说可以驱邪,保护屋主免受邪恶和不幸的侵扰。传说中,猫头鹰被认为是神奇的生物,具有辟邪的力量。因此,将猫头鹰形状刻画在屋顶上,能够辟邪避凶,给屋主带来平安和吉祥。

2. 祈求智慧说:猫头瓦片也被解释为对智慧和学问的追求。猫头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聪明机智的象征。因此,在古代,有人认为将猫头鹰形状的瓦片放置于屋顶上能够有助于提升智慧、学业和思考能力。

无论具体说法,猫头瓦片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三、揭阳客家由来?

第一次南迁:据史料记载,客家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他派遣了60万军队“南下百游”。秦军以南,从福建、广东、江西进入凌洁(即揭阳山,今揭阳县以北150里),到达兴宁、海丰两县。大约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了50万士兵去保卫南方的五岳(现在的广东和广西)。这些士兵早就“守五岭混”了。秦朝死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第一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后期,永嘉陷入困境,东晋处于混乱。当时,为了躲避战乱和胡人的侵扰,中原的一些居民迁移到闽粤赣边区。此后,由于南北对峙,约有96万中原人南迁长江中游两岸。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福建、广东。 永嘉灾难后客家的南迁。

第三次南迁: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晚唐黄巢起义时期。

四、客家狮有几种?

分青狮、红狮、猫狮三种

客家人称自己舞的狮子为斗牛狮,俗称为:金狮、青狮、武狮、猴仔狮、五福狮(海丰县地区称为五福狮)、开口狮等。斗牛狮又称“客家狮”。斗牛狮在客家地区,如陆河、海陆丰、揭西河婆、梅州等客家地区声誉颇盛,所以也有人称斗牛狮为“客家狮”。

五、客家麒麟狮起源?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

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扩展资料: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

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六、猫头山威海由来?

猫头山,位于山东省威海城区北部偏东孙家疃镇境内,柳树湾北岸,东西走向延伸入海,长约0.2公里,面积约0.0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45.7米。以形状似猫得名。

历史记载,光绪《文登县志》:“猫头山在威海司东北,形如卧猫”,即此。东西走向延伸入海,长约0.2公里,面积约0.0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45.7米。北岸陡峭,南麓临海处有梭鱼台,东南海中有海龙石。

七、客家暖灯由来?

暖灯”,就是将花灯从祖公厅大梁上“请”下来。粤东客家旧俗,“暖灯”过后,人们才开始陆续打点行装出门务工甚至“过番”。

八、客家人由来?

“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

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

“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客家一词,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移民(当时已是粤东本地人)的称呼。

九、客家山的由来?

冠豸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是著名的阴阳之说,换句话的意思就是“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之类,因此它也被称为生命之山。此山位于福建龙岩连城县,这是一个聚集客家人的县城市。很多本地人把冠豸山也被称为客家山

十、客家敬月光由来?

客家人中秋节敬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习俗,在以前是人们对月神的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1985年波西米亚狂想曲为何伟大?
上一篇:东北家猫是什么品种?